盘点牙齿里蕴藏的宝藏
发布时间 / 2025-08-07 / 79
牙齿,这个看似普通的人体器官,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宝藏——牙源性干细胞。
牙源性干细胞(DentalStemCells,DSCs)是存在于牙齿及其周围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具备自我复制、多方向分化的潜能以及修复再生的特性。
这些干细胞的免疫原性低、增殖能力强、易于获得,可以从废弃的牙齿(例如拔除的智齿、正畸牙齿、脱落的乳牙)或牙周组织中分离出,它们能够修复牙周组织、牙髓、牙本质、骨组织乃至神经等组织。此外,某些类型的牙源性干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1]。
因此,牙源性干细胞成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细胞资源。
那么,现在我们所了解的牙源性干细胞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具备哪些特征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梳理一番。
牙源性干细胞包括牙髓干细胞(DPSCs)、脱落乳牙干细胞(SHED)、牙根尖乳头干细胞(SCAP)、牙龈干细胞(GMSCs)、牙周膜干细胞(DPLSCs)和牙囊干细胞(DFSCs)等六种[2]。
它们的来源及可能的应用如下[3]:
牙髓干细胞
来源:恒牙牙髓组织。
特性:
① 高增殖能力。
② 多向分化:可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及肌细胞。
③ 体内移植可形成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及骨组织。
可能的应用场景:
① 牙髓再生(动物实验证实可有效修复牙髓损伤)。
② 骨缺损修复(临床试验中用于牙槽骨再生,减少拔牙后骨吸收)。
脱落乳牙干细胞
来源:脱落乳牙牙髓。
特性:
① 增殖率特别高(是其他牙源性干细胞2倍),易获取且无伦理争议。
② 多向分化:可分化为神经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软骨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
③ 体内可诱导骨形成、牙本质再生及神经修复(如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可能的应用场景:
① 骨组织再生(小型猪实验中修复颌骨缺损)。
② 潜在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肝病及免疫疾病治疗(处于验证中)。
牙根尖乳头干细胞
来源:未成熟恒牙根尖乳头(如拔除的智齿)。
特性:
① 增殖能力极强(高于DPSCs),表达抗凋亡蛋白和端粒酶。
② 体外可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脂肪细胞及神经细胞。
③ 体内形成牙本质样组织。
可能的应用场景:
① 与PDLSCs联合移植可生成牙根-牙周复合体,支撑牙冠修复。
② 潜力大但因研究起步较晚,需进一步探索。
牙龈干细胞
来源:牙龈结缔组织。
特性:
① 易分离、增殖快(速度超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② 免疫调节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加速伤口愈合。
③ 长期培养仍保持稳定表型,无致瘤风险。
可能的应用场景:
① 组织再生(如牙周缺损修复)。
② 抗感染治疗与创面愈合(潜力显著但国内研究较少)。
牙周膜干细胞
来源:牙周膜组织。
特性:
① 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STRO-1、CD146、CD105、CD166)及韧带特异性标记物Scleraxis。
② 多向分化: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神经细胞。
③ 在裸鼠体内可形成牙骨质/牙周膜样复合结构,包括沙比纤维。
可能的应用场景:
① 牙周组织再生(临床试验证实可修复牙槽骨缺损,改善牙周病症状)。
② 与冷冻干燥牙本质支架结合可增强其增殖和黏附能力。
牙囊干细胞
来源:发育中牙胚周围的牙囊组织(如阻生智齿)。
特性:
① 分化为成牙骨质细胞、牙周膜细胞及成骨细胞。
② 表达神经前体标记(Nestin、Notch-1)。
③ 体外形成钙化结节,体内形成牙骨质样组织及纤维性牙周膜。
可能的应用场景:
① 牙根再生(动物实验可形成牙根-牙髓复合体)。
② 微环境依赖性明显,需深入研究临床转化。
口腔中的牙源性干细胞被视为珍贵资源,它们不仅拥有伦理上的优势,还具备强大的再生功能和修复多器官的潜力。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这些干细胞有潜力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仅能够用于牙齿和颌面部组织的重建,还可能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产生积极影响,真正实现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何小宁,杨建花,王玮,王璐,李蓓.牙源性干细胞在口腔颌面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保守dentistry杂志,2025,30(1):45.DOI:10.15956/j.cnki.chin.j.conserv.dent.2025.01.009.
[2]张琳琳,安莹,陈发明.牙源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31(3):425-431.
[3]张琳琳,安莹,陈发明,金岩.(2014).牙源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实用口腔医学杂志,30(3),36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