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新生命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共建“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联合实验室”再传捷报,以马峰教授和陈强教授领军的联合实验室历经两年潜心攻关,在掌握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技术的基础上,又成功开发出高效的脐血单个核细胞重编程iPSC技术。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是一种通过对成体细胞进行重编程,而获得的媲美于胚胎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增殖并具分化为所有种类细胞潜能的干细胞。由于跨越了伦理和法律的诸多限制,iPSC技术有望作为个体化治疗的奠基核心技术在未来的医学领域发挥无可限量的强大作用。为此,2012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教授因发明ips技术荣膺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iPSC技术的问世不仅颠覆了当时盛行于学术界的“低发育等级的成体细胞不可逆转为高发育等级的胚胎干细胞”这一主流观点,而且成功地突破了一直制约着胚胎干细胞研究及应用的伦理桎梏,对于疾病治疗、疾病模型建立、靶向药物筛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人类攻克诸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组织器官不可逆受损等传统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带来了新的曙光。2014年9月日本已开始iPS细胞治疗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研究。
联合实验室作为我公司携手输血所,集双方各自优势共同打造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一直致力于以干细胞为特色的再生医学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其中干细胞产业炙手可热的前沿技术领域—iPSC技术是联合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联合实验室以消化吸收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iPSC技术为发轫,通过持续改进创新,克服了诸如工艺复杂、不可控因素众多等种种困难,进而又成功开发出高效的小量脐血单个核细胞重编程iPSC技术。该技术较前者实施周期更短,取材更方便、成功几率更高,因采用非整合质粒进行重编程,安全性更有保障,所获iPSC应用潜力更大。高效的方法可以仅用1~2 ml脐带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顺利作成iPSC,宣告我们公司与输血研究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已跻身于国内iPSC技术研究一线梯队。
同时,今后以该技术为先导搭建的iPSC技术体系与我公司属下脐血库所背靠的脐血造血干细胞库资源相结合可以迸发出巨大的产业开发潜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诸如疾病再生医学治疗,定制疾病模型建立、分子药物筛选及个体化基因矫正,人工造血等都有望一一得以实现。基于此,当下加快论证、建设我省iPSC资源库的可行性、必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我们还将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该创新平台综合水平,努力再创佳绩。